第八十六章 某下河朱平安
房中看书,立马放下书本,起身一一回礼。
“安哥儿,可有口信,吾等可顺便带回安哥儿家中。”落榜的学子书生好心问道。
“嗯,那就有劳了。劳烦谓之吾父母,言某在外一切安好,府试盘缠也有了,不用家中费心了。”朱平安也没有客气,托他们给家里带个口信,家里的钱攒着给大哥成亲用吧,不用再担心自己了。
“安哥儿至善。”落榜学子称赞道。
快到要走的时候,有学子看着朱平安摊在课桌上的四书五经,以及正反面反复使用的宣纸,感慨的说:“吾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,安哥儿用功远非吾等所能及也。”
“吾才智不足,只能多努力了,所谓学如弓弩,才如箭簇也。”朱平安摊了摊手,随口说道。
没想到一言既出,落榜学子书生眼睛都亮了,反复呢喃道:“学如弓弩、才如箭簇,好句好句,安哥儿大才。”
呃,看着三位落榜学子佩服的神色,朱平安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将清朝袁枚的名句说了出来,但话一出,无法更改了,只得解释道:
“非我言也,此乃我道听途说尔。”
也不知道朱平安的解释,这三位落榜学子信了多少,反正最后告别离去的时候,朱平安也没有看出来。
送走几位落榜学子后,朱平安又返回房间看起书来,朱熹做注的四书,读起来真的很让人伤脑筋。因为有些批注,很有可能是朱老夫子蹲厕所发力时的灵光一闪;也有可能是朱老夫子闲的没事干,对着某句话思索了十天半个月后的顿悟。很多时候,如果不是他写下来,估计他自己都理解不了,更不用说其他人了。这样就导致了,奋力科举的学子书生一边呕心沥血的研究朱熹的版本,一边用各种语言问候朱熹的家人。
但不管再伤脑筋,要科举的话,也得努力平心静气的研读,谁让他做注的书是科举参考书呢。
阳光透过窗,将朱平安染了一身的金黄,在地上、墙上留下一个手不释卷的影子。
https://wap.x81zw.co